时间: 2025-05-01 09:03: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03:07
民主监督是指在民主政治体制下,公民、社会团体、媒体等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以确保其遵守法律、公正行使权力,并防止权力滥用。这种监督通常通过选举、公开辩论、媒体报道、法律诉讼等方式实现。
民主监督一词源于对民主政治理念的实践,随着民主制度的发展,其含义和实践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在古代雅典的直接民主中,公民大会是主要的监督形式;而在现代代议制民主中,选举和法律成为主要手段。
在强调法治和公民参与的社会中,民主监督被视为维护社会公正和防止权力滥用的关键机制。不同文化和社会对民主监督的重视程度和实践方式有所不同。
民主监督往往与正义、透明度和责任感等正面情感联系在一起。它激发人们对更好治理的期望,同时也可能引发对政府行为的不满和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参与社区会议、关注公共事务、投票选举等都是民主监督的体现。个人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对政府行为的看法和期望。
在诗歌中,可以将民主监督比喻为“照亮黑暗的灯塔”,在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个小镇通过公民监督成功抵制了不公正的开发计划。
民主监督可能让人联想到公开辩论的场景、新闻发布会的紧张氛围,或是公民**的壮观场面。
在不同文化中,民主监督的实践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国家,媒体的角色更为突出,而在另一些国家,法律诉讼可能是主要的监督方式。
民主监督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它确保了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性。通过对这一词汇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民主监督的概念,并尝试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主】
件,桩。
【引证】
《儒林外史》-放着这样一主大财不会发,岂不是如入宝山空手回。
灌入 同: 注
【引证】
《荀子》-主量必平,似法。
3.
【监】
借鉴。
【引证】
《书·召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 《诗·大雅·皇矣》-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 《荀子·解蔽》-成汤监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
4.
【督】
(形声。从目,叔声。本义:察看督促,监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督,察也。 、 《周礼·春官·大祝》-禁督逆祀命者。 、 《太玄卷一周》-植中枢,立督虑。 、 《史记·李斯传》-行督责之术。 、 《汉书·王褒传》-离娄督绳。 、 《汉书·公孙贺传》-督责大臣。 、 《汉书·高帝纪》-闻将军有意督过之。 、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