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11: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11:51
无补于时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对当前的情况或问题没有帮助或改善作用”。它通常用来形容某种行为、建议或措施对解决当前问题没有实际效果,无法带来积极的变化。
在不同的语境中,“无补于时”可以有不同的应用:
“无补于时”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无”、“补”和“于时”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无”表示否定,“补”表示补充或改善,“于时”表示在当前时刻。这个词汇在中文中的使用历史较长,但其具体起源难以追溯。
在**文化中,“无补于时”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时势”概念相关联。儒家强调顺应时势,而“无补于时”则暗示了某种与时势不符的行为或决策。
这个词汇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失望和无奈。它让人联想到努力却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力感,以及面对困境时的无助。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尽管我尽力帮助一个朋友解决问题,但我的努力最终无补于时,问题依然存在。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补于时”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词汇:
在风雨交加的夜晚,
我的歌声无补于时,
无法驱散心中的阴霾,
只能在寂静中回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孤独人物在暴风雨中无助地站立的画面,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悲伤的旋律,如低沉的大提琴声,来增强“无补于时”的情感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 vain”或“to no avail”,它们在意义上与“无补于时”相近,都表示某种努力或行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对“无补于时”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是一个描述无效行为的词汇,更是一个反映人类在面对困境时无奈和无力感的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情境。
处虽为难,退亦未易。今虽能倖然引去,无补于时,亦安足以为嘉事。
1.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2.
【补】
(形声。从衣,甫声。本义:补衣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补,完衣也。 、 《吕氏春秋·顺说》-田赞衣补衣。 、 唐·白居易《村居卧病》-补褐防寒岁。
【组词】
补衣;补袜;补衬、 补衣
3.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4.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