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9:3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39:37
“无衣之赋”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从字面意思来看,“无衣”指的是没有衣服,“赋”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一种文体或表达方式。因此,“无衣之赋”可以理解为一种描述没有衣服状态的文学表达或叙述。
由于“无衣之赋”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赤裸裸的、未加修饰的表达方式,或者比喻性地指代某种贫困、裸露的状态。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
由于“无衣之赋”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的词源和历史演变不详。它可能是由文学创作者或评论家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性词汇,用以描述某种特定的文学风格或表达方式。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无衣之赋”可能被用来象征某种真实、不加掩饰的表达,或者是对社会现状的直接批评。它可能与某些文学流派或社会**中的真实性、透明度等价值观相关联。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裸露、真实、脆弱等情感。它可能激发人们对真实性和透明度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它。它更多地出现在文学评论或学术讨论中。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无衣之赋”来形容一种纯粹的、未加修饰的情感表达:
在这无衣之赋的诗行里,
我赤裸裸地倾诉,
心灵的每一道痕迹,
无需华丽的辞藻,
真实便是最好的装饰。
结合视觉艺术,可以想象一幅画作,描绘一个人赤裸地站在自然环境中,没有任何遮掩,这可能就是“无衣之赋”的视觉表现。在音乐中,可能联想到某种简单、纯粹的旋律,直接触动人心。
由于“无衣之赋”是一个非常特定的中文词汇,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它更多地体现了中文文学和表达中的一种独特风格。
“无衣之赋”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种思考文学表达和真实性的方式。它强调了直接、不加修饰的表达方式,可能在某些文学作品或社会评论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春秋末,吴破楚,楚大夫申包胥乞师秦廷,倚庭墙而哭,七日勺饮不入。秦哀公乃赋《无衣》诗,并出兵救楚。事见《左传·定公四年》。
1.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2.
【衣】
穿衣。
【引证】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 、 、 《韩非子·五蠹》-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组词】
衣紫腰金、 衣帛、 衣冠
遮盖;包扎。
【引证】
《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裂裳衣疮。
【组词】
衣被海内、 衣饰、 衣覆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赋】
(形声。从贝,武声。从“贝”,表示与财物有关。本义:征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赋,敛也。 、 《广雅》-赋,税也。 、 《书·禹贡》。传:“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厥赋惟上上错。 、 《法言·问道》-七赋之所养。 、 《小司徒》。注:“谓出车徒给徭役也。”-而令贡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组词】
赋银、 赋粟、 赋里、 赋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