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07: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07:21
“凝止”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凝”和“止”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物体或状态凝固不动,停止变化或**。基本含义是指静止、停滞或冻结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凝止”常用来形容时间、情感或场景的静止,营造一种深沉、凝重的氛围。例如,在描述战争后的场景时,可以用“凝止”来形容战场的寂静。
在口语中,“凝止”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如描述某人突然停止动作或思考时,可以使用。
在专业领域,如物理学或工程学中,“凝止”可能指物质的凝固或系统的停滞状态。
同义词:静止、停滞、冻结
反义词:流动、**、变化
“凝止”由“凝”和“止”两个字组成。“凝”字源自古代汉语,意为凝结、凝固;“止”字意为停止、不动。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凝止”这个词汇,强调了凝固和静止的双重含义。
在**文化中,“凝止”常用来形容深沉、内敛的情感或状态,如在诗歌中用来形容山水的静谧或人物的沉思。在社会背景中,“凝止”可能用来形容某种社会现象或状态的停滞不前。
“凝止”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深沉、静谧和内敛的。它让人联想到静止的画面、深邃的思考和凝重的氛围。这种词汇在表达深层次的情感或思考时非常有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描述一幅画作时使用过“凝止”这个词,形容画面中的山水静谧而深邃,仿佛时间都凝固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凝止”:
月光洒在湖面上,
一切都凝止了,
连风也停下了脚步,
只有心跳在耳边回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静谧的山水画,画面中的水流凝止不动,山峦静谧。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一段缓慢、深沉的乐曲,营造出凝止的氛围。
在英语中,“凝止”可以对应为“freeze”或“still”,但这些词汇在英语中的使用语境和情感色彩可能与“凝止”有所不同。
“凝止”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能够很好地表达静止、凝固的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绘出深沉、内敛的情感和场景。通过对“凝止”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1.
【凝】
(会意。古冰字,从水,从疑。疑,止也。疑亦声。本义:结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凝,水坚也。 、 《广雅》-凝,定也。 、 《诗·卫风·硕人》-肤如凝脂。 、 《考工记》-凝土以为器。 、 《礼记·乡饮酒义》-天气严疑之气。 、 枚乘《七命》-霜锷水凝。 、 唐·岑参《走马川行》-幕中草檄(xì)砚水凝。
【组词】
凝寒、 凝冰、 凝雨、 凝涸、 凝霜
2.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