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16: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16:03
已知数:在数学和逻辑学中,已知数是指在某个问题或方程中已经给定的数值或量。它与未知数相对,未知数是需要通过计算或推理来确定的数值。
已知数一词源自数学术语,其基本概念在古代数学中就已经存在。随着数学的发展,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数学问题和方程中。
在教育体系中,已知数的概念是数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结构和解决方法,是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基础。
已知数通常与确定性和可靠性相关联。在解决问题时,已知数提供了基础信息,使得问题变得可解。这种确定性可以带来安全感,尤其是在面对复杂问题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已知信息来做出决策。例如,在规划旅行时,已知的预算和时间限制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行程。
在诗歌中,可以将已知数比喻为生活中的固定点,如:
在变幻莫测的人生方程中,
已知数是那些不变的信念与爱,
它们支撑着我们,穿越未知的迷雾。
已知数可以联想到稳固的基石或不变的旋律,如古典音乐中的固定和声结构,或建筑中的承重柱。
在不同语言中,已知数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概念是普遍的。例如,在英语中,它通常被称为“known number”或“given value”。
已知数是数学和逻辑推理中的基础概念,它不仅在学术领域中至关重要,也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处理信息和做出决策。理解已知数的概念有助于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1.
【已】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同本义。
【引证】
《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鸡鸣不已。 、 《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德音不已。 、 《史记·项羽本纪》-以故事得已。 、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 《孟子·告子上》-是亦不可以已乎? 、 《后汉书·列女传》-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组词】
不已
2.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3.
【数】
数目;数量。
【引证】
《战国策·赵策》-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组词】
报数、 数计、 数珠儿、 可被2除尽的数;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或复数;基数;单数;复数
道数,方法。
【引证】
《商君书》-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