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7:48: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7:48:56
词汇“巴三览四”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基本定义和语境分析如下:
“巴三览四”字面意思是指东张西望,形容人四处张望,心不在焉的样子。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某个场合中不专心,四处看来看去,缺乏集中注意力的状态。
“巴三览四”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描述行为和心理状态的丰富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不专心状态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专注和专心被视为重要的品质,尤其是在学和工作中。因此,“巴三览四”这个成语在提醒人们保持专注和集中注意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一种不认真或不专注的态度。在联想上,可能会让人想到一个心不在焉、无法集中精力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在会议或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的人,以此来提醒他们注意集中注意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柳絮飘飘,行人巴三览四,不知春意浓。”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在人群中四处张望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嘈杂的环境中,一个人心不在焉的喃喃自语。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ok around”或“glance around”,但这些表达没有“巴三览四”所包含的不专心和心不在焉的特定含义。
“巴三览四”这个成语在描述不专心状态时非常形象和生动。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有助于丰富我的汉语表达,并在适当的场合使用它来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意义。
1.
【巴】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引证】
《说文》-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 、 《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 《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
2.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3.
【览】
(会意。从见,从监。“监”亦兼表字音。“监”的本义是借水照形,这里表示看。本义:观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览,观也。 、 《战国策·齐策》-而数览。 、 《离骚》-皇览揆余于初度兮。 、 《汉书·扬雄传》-又览累累之昌辞。 、 唐·李朝威《柳毅传》-洞庭君览毕。 、 袁枚《黄生借书说》-故有所鉴辄省记。
【组词】
览观、 览读、 览阅、 览核、 览究
4.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