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12: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12:59
词汇“刑于之化”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刑于之化”字面意思是通过刑罚来达到教化、感化的目的。其中,“刑”指的是刑罚,“于”是介词,表示“通过”或“以”,“之”是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化”则是教化、感化的意思。整体上,这个成语强调通过严厉的手段来实现道德或行为的转变。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左传》等史书中,可能会出现“刑于之化”来描述君主或统治者通过刑罚来教化民众,使其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较少使用,但在法律、伦理学或历史学等专业领域可能会被提及。
“刑于之化”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法律和道德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教化”、“感化”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在**传统文化中,刑罚不仅是惩罚手段,也被视为一种教育方式。通过严厉的刑罚来警示和教育民众,使其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
这个成语可能带有一种严肃、严厉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法律和秩序,以及通过严厉手段来维护社会稳定的做法。
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可能不太适用于日常交流,但在讨论法律、历史或道德教育时,可以作为一个文化参考点。
在创作中,可以将“刑于之化”融入到一个历史故事中,描述古代君主如何通过刑罚来教化民众,从而展现古代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观念。
结合古代刑罚的图像或描述古代刑罚的影视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刑于之化”的含义和背景。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能通过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体现,例如“以眼还眼”等表达方式,强调通过类似的手段来实现正义和教化。
“刑于之化”作为一个古代成语,反映了古代*法律和道德观念中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较低,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参考点,有助于理解古代社会的法律和道德教育方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王以礼法接待其妻。
若论~,卑人其实不让文王,但恐娘子未如淑女。
1.
【刑】
同本义。
【引证】
《易·蒙》。注:“兑折为刑。”-利用刑人。 、 《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刑人之父子也。 、 《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 、 《易·本命》-阴为刑。 、 《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阴将始刑。 、 《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刑马作誓。 、 《史记》-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组词】
刑牛、 刑牲、 刑马
惩罚。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刑其长吏。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之当刑。 、 清·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 、 《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
【组词】
刑吏、 刑民、 刑臣
2.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化】
用掉、耗费。 同: 花
【组词】
化钱、 化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