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21: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21:58
刑余之人: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受过刑罚的人”,通常指的是那些因为犯罪而被法律制裁,经历了刑罚(如监禁、体罚等)的人。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也可以指代那些经历过重大苦难或不幸的人。
“刑余之人”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已有出现,最初主要用于法律文献中描述那些受过刑罚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现在更多地用于描述那些经历过重大苦难的人。
在**文化中,“刑余之人”常常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社会对这类人群的偏见和歧视仍然存在。然而,随着人权观念的普及和社会包容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刑余之人的权益和再社会化问题。
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悲凉和不幸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痛苦、挣扎和希望。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不幸,但同时也蕴含着重新开始的希望。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个刑余之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社区的支持,成功地找到了工作并重建了家庭。这个故事让我深刻理解到,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刑余之人,步履蹒跚, 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曾经的阴影,如今的光芒, 是希望,是重生。”
想象一个刑余之人在清晨的阳光下,缓缓走在公园的小路上,周围是鸟语花香。这个画面充满了希望和宁静,与“刑余之人”这个词汇通常带来的负面联想形成鲜明对比。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ex-convict”或“formerly incarcerated person”,这些词汇在西方社会中也面临着类似的偏见和挑战,但同时也越来越多地被讨论和关注。
“刑余之人”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也反映了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态度和期望。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意识到语言的力量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影响。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意如何使用词汇来促进理解和包容。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心狠手辣,自古然也。
1.
【刑】
同本义。
【引证】
《易·蒙》。注:“兑折为刑。”-利用刑人。 、 《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刑人之父子也。 、 《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 、 《易·本命》-阴为刑。 、 《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阴将始刑。 、 《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刑马作誓。 、 《史记》-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组词】
刑牛、 刑牲、 刑马
惩罚。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刑其长吏。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之当刑。 、 清·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 、 《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
【组词】
刑吏、 刑民、 刑臣
2.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引证】
《说文》-余,饶也。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