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0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06:12
割地求和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割让土地以寻求和平。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战争或冲突中,一方为了结束敌对状态,不得不做出重大牺牲,割让领土以换取和平。
在文学作品中,割地求和 常用于描述历史**,如古代战争中的和约签订。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比喻在现代冲突或谈判中,一方为了达成协议而做出的重大让步。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国际关系学,这个词汇用于分析和讨论历史上的领土割让和和平协议。
同义词中的“让步求和”和“妥协求和”都强调了为了和平而做出的让步,但“割地求和”更具体地指向了领土的割让。反义词则强调了坚决不放弃任何领土的立场。
割地求和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历史,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结束战争,经常通过割让领土来达成和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用于描述类似的情境,成为了汉语中的一个固定表达。
在文化中,割地求和** 常常与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讨论这个词汇时,往往会涉及到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感。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也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的行为。
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无奈和牺牲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悲剧和英雄主义。在使用这个词汇时,人们可能会感受到一种对过去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和平的渴望。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国际关系时,可能会涉及到。例如,在讨论二战后的领土调整时,这个词汇就非常有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割地求和,历史的泪, 和平的代价,英雄的血。”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战争和和平谈判的画面,或者是现代国际会议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历史纪录片中的旁白,讲述着割地求和的故事。
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cede territory for peace”(英语)或“rendre des terres pour la paix”(法语),都表达了为了和平而割让领土的概念。
割地求和 这个词汇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在冲突和战争中的无奈和牺牲,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追求和平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做出艰难的选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和国际关系。
故不如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打了胜仗,反而~,……就是外国人也觉得诧异。
1.
【割】
(形声。从刀,害声。本义:用刀分解牲畜的骨肉)。
同本义。泛指用刀截断。
【引证】
《广雅·释诂一》-割,断也。 、 《论语·阳货》-割鸡焉用牛刀。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 、 《书·多方》-日钦劓割夏邑。
【组词】
割鲜、 割烹、 割刀
2.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3.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
4. 【和】 ——用于“搀和”(chānhuo)、“搅和”jiǎohuo、“暖和”nuǎnhuo、“热和”rèhuo、“软和”(ruǎn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