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8:0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06:13
“泄怒”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释放或宣泄愤怒情绪。它通常指的是通过某种方式表达或发泄内心的不满或愤怒,以减轻心理压力或恢复情绪平衡。
“泄怒”一词在汉语中较为常见,其构成由“泄”(释放)和“怒”(愤怒)组成。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也有出现,但其使用频率和现代有所不同。
在**文化中,强调“和为贵”和“忍耐”,因此“泄怒”有时被视为不成熟或不理智的行为。然而,随着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认识到适当的发泄愤怒是必要的。
“泄怒”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绪的联想,让人想到冲突和紧张。然而,它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情绪释放的方式,有助于个体恢复平静。
在个人生活中,有时会遇到需要“泄怒”的情况,比如工作压力大时可能会对家人发脾气。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尝试通过**或写日记来更健康地处理愤怒情绪。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泄怒”来描绘一个场景:
夜幕低垂,星辰黯淡,
心中的怒火,如烈焰燃烧。
我在寂静的街头,泄怒,
让每一声呐喊,穿透黑暗的牢。
想象一个人在空旷的房间里摔东西,发出巨大的声响,这种场景可以让人联想到“泄怒”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在英语中,“泄怒”可以对应为“venting anger”或“letting off steam”。不同文化对于愤怒的表达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相似。
“泄怒”是一个描述情绪发泄的重要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在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状态。
1.
【泄】
(形声。从水,世声。本义:泄水。在江西)。
假借为“歇”。发泄;发散。
【引证】
《庄子·山木》。司马注:“发也。”-运物之泄也。 、 左思《魏都赋》。注:“犹出也。”-穷岫泄云。 、 《素问·平人气象论》。注:“谓发泄也。”-宗气泄也。 、 《淮南子·本经》-精泄于目。 、 《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俾民忧泄。 、 李白《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蓄泄数千载。
【组词】
泄宣、 泄冤、 泄写
2.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