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7:38: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7:38:24
泄愤:指发泄内心的愤怒或不满情绪。通常是通过言语、行为或其他方式来释放因挫折、不公或不愉快**而积累的情绪。
泄愤一词源于汉语,由“泄”和“愤”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泄”有流出、释放的意思,“愤”则指愤怒、不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广泛用于描述情绪的发泄行为。
在某些文化中,泄愤可能被视为一种不成熟或不适当的行为,而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被认为是健康情绪表达的一部分。社会对泄愤的态度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泄愤通常与负面情绪相关联,如愤怒、挫败和失望。它可能引发对冲突、不公和压力的联想,同时也可能激发对寻求情绪平衡和解决问题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泄愤可能是一种应对压力的方式。例如,在工作中遇到不公时,可能会选择与朋友倾诉或通过**来释放情绪。
在诗歌中,泄愤可以被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
愤怒如烈火,
在心中熊熊燃烧,
我选择泄愤,
将痛苦化为诗篇。
泄愤可能与暴风雨、破碎的物品或激烈的音乐相关联,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能够增强情绪的表达和共鸣。
在不同语言中,泄愤的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可能会使用“venting anger”或“letting off steam”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泄愤是一个描述情绪发泄的重要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泄愤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词汇,它帮助我们构建更丰富、更真实的情感世界。
1.
【泄】
(形声。从水,世声。本义:泄水。在江西)。
假借为“歇”。发泄;发散。
【引证】
《庄子·山木》。司马注:“发也。”-运物之泄也。 、 左思《魏都赋》。注:“犹出也。”-穷岫泄云。 、 《素问·平人气象论》。注:“谓发泄也。”-宗气泄也。 、 《淮南子·本经》-精泄于目。 、 《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俾民忧泄。 、 李白《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蓄泄数千载。
【组词】
泄宣、 泄冤、 泄写
2.
【愤】
(形声。从心,贲(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愤,懑也。 、 《楚辞·九章·惜诵》-发愤以杼情。 、 《后汉书·王符传》-志意蕴愤。
【组词】
愤切、 愤悁、 愤薄、 愤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