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23: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23:29
泄愤:指发泄内心的愤怒或不满情绪。通常是通过言语或行为来表达,以减轻心理压力或情绪负担。
泄愤一词源于汉语,由“泄”和“愤”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泄”有流出、散发之意,“愤”则指愤怒、不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广泛用于描述情绪的发泄行为。
在**文化中,泄愤有时被视为不成熟或不理智的行为,因为它可能破坏人际关系或社会秩序。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适当的泄愤被认为是必要的,以防止情绪积压导致的负面后果。
泄愤通常与负面情绪相关,如愤怒、挫败和失望。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暴力、冲突或不和谐的场景。然而,适当的泄愤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保护和情绪调节的方式。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泄愤的情况,比如在工作中遭遇不公时,我会选择与信任的朋友倾诉,或者通过**来释放压力,而不是直接爆发。
在诗歌中,泄愤可以被描绘为一股不可抑制的力量,如:
愤怒如烈火,
在心中熊熊燃烧,
终将化作言语的箭,
射向那不公的天空。
在不同文化中,泄愤的表现方式和接受程度各不相同。例如,在一些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愤怒被认为是正常的,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克制和忍耐被视为美德。
泄愤是一个复杂的词汇,涉及情绪、行为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了解和掌握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更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泄愤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它揭示了人类情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
【泄】
(形声。从水,世声。本义:泄水。在江西)。
假借为“歇”。发泄;发散。
【引证】
《庄子·山木》。司马注:“发也。”-运物之泄也。 、 左思《魏都赋》。注:“犹出也。”-穷岫泄云。 、 《素问·平人气象论》。注:“谓发泄也。”-宗气泄也。 、 《淮南子·本经》-精泄于目。 、 《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俾民忧泄。 、 李白《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蓄泄数千载。
【组词】
泄宣、 泄冤、 泄写
2.
【忿】
(形声。从心,分声。从“心”,表示与心情有关。本义:愤怒,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忿,悁也。 、 《广雅》-忿,怒也。 、 《易·象传》-君子以惩忿窒欲。 、 《礼记·大学》-身有所忿窒。 、 《楚辞·怀沙》。注:“恨也。”-惩违改忿兮。 、 《庄子·达生》-忿慉之气。 、 《玉篇》-忿,恨也,怒也。 、 《战国制·秦策》-伯主约而不忿。 、 《孙子·谋攻》-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组词】
忿恨、 忿气、 忿怒、 忿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