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5:06: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5:06:43
三拜九叩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三次跪拜和九次叩头。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的礼仪,特别是在表示极度尊敬或对神灵、祖先的祭祀时使用。它体现了深厚的敬意和虔诚。
三拜九叩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仪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礼仪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常见,但在某些传统节日或特殊场合仍可能被保留和使用。
在**文化中,三拜九叩代表了尊重和敬意的最高形式。它与儒家文化中的孝道和尊卑有序的观念紧密相关。在社会背景中,这种礼仪体现了等级制度和传统价值观。
三拜九叩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畏和尊重。它让我联想到古代的庄严仪式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观看历史剧或参加传统节日时遇到过三拜九叩的描述或实践。这些经历让我更加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丰富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古老的庙宇前,
我行三拜九叩,
向着历史的深渊,
献上我的敬意。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穿着古代服饰的人在庙宇前进行三拜九叩的仪式。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乐器如编钟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庄严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礼仪可能包括鞠躬、跪拜或亲吻地面。例如,在日本文化中,鞠躬是一种常见的尊敬表达方式。
三拜九叩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一种具体的礼仪行为,还承载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和传达文化意义。
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净鞭一响,肃然无声,只听鸿胪寺的鸣赞高声赞礼,群臣趋跄跪拜,也是~的最敬礼。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拜】
(会意。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同本义。
【引证】
《书·召诰》。传:“拜首,首至手。”-拜手,稽手。 、 《礼记·郊特性》-拜,服也。 、 《荀子·大略》-平衡曰拜。 、 宋·王傥《唐语林·雅量》-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拜送书于庭。
3.
【九】
(指事。本义:数词。比八大一的基数)。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 、 《易·文言》传-乾玄用九,乃见天则。 、 《楚辞·九辨》序-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 、 《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
【组词】
九伯、 小九九、 九九、 九地
4.
【叩】
(《说文》无“叩”字,只有“敂”字。《说文》:“敂,击也。从攴,句声。读若扣。”从“攴”(pū),表示与击打有关。本义:击,敲打)。
同本义。
【引证】
《列子·汤问》-叩石垦壤。 、 《周礼·地官·司关》-凡四方之宾客,敂关则为之告。 、 《荀子·法行》-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 、 《论语·宪问》-以杖叩其胫。 、 《淮南子·说林》-眾者叩舟。 、 马中锡《中山狼传》-以杖叩狼。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娘以指叩门扉。
【组词】
叩胫、 叩门扉、 叩心、 叩门
1. 【三拜】 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