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30: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30:42
抓耳挠腮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手抓耳朵和脸颊。这个动作通常表示一个人感到困惑、焦虑或不知所措。在更广泛的语境中,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而感到非常不安或烦恼。
“抓耳挠腮”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观,直接来源于人们遇到困难时的自然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动作被赋予了特定的情感色彩,并被广泛应用于语言表达中。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难题时的典型反应,反映了人们对困境的普遍感受。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一个人在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的无助和焦虑。它唤起了我对困境中人们情感状态的共鸣。
在我个人的学*经历中,每当遇到难以理解的概念时,我也会有类似抓耳挠腮的行为,这成语准确地描述了那种状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思绪如潮,抓耳挠腮,难解心中结。”
想象一个人在昏暗的房间里,灯光微弱,他抓耳挠腮的动作在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这种视觉形象增强了成语的情感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cratching one's head”,虽然动作相似,但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
“抓耳挠腮”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动作,更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情感状态。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
大郎听罢,气得抓耳挠腮,没有是处。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眉花眼笑。
1.
【抓】
(形声。从手,爪声。本义:搔)。
同本义 。人用指甲或带齿的东西或动物用爪在物体上划过。
【引证】
唐·杜牧《读韩杜集》-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
【组词】
抓挠、 抓心
2.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
3.
【挠】
(形声。从手,尧声。本义:扰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挠,扰也。 、 《国语·吴语》。韦昭注:“挠,扰也。”-挠乱百度。 、 《汉书·王莽传上》。颜师古注:“挠,扰也。”-挠乱国家,几危社稷。 、 《韩非子·八经》-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 、 《汉书·晁错传》-匈奴之众易挠乱也。 、 宋·苏轼《教战守》-挠以军法。
【组词】
挠乱、 挠滑、 挠正、 挠动
4.
【腮】
颊 。亦称“腮巴”、“腮巴子”、“腮斗”、“腮颊”、“腮帮”、“腮帮子”。
【引证】
萧统《十二月启》-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
【组词】
腮庞、 腮斗儿
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
【引证】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裴初不信,乃鲙鲤鱼无腮者,令左右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