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5: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5:09
“九垓八埏”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九垓”和“八埏”两个词组成。其中,“九垓”指的是九重天或极高的地方,“八埏”则指八方极远之地。整个成语形容极高远的地方,常用来比喻事物的广大无边或高远不可及。
“九垓八埏”源自古代对天地宇宙的想象和描述,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敬畏和探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固定下来,用于形容极高远的事物。
在**传统文化中,“九垓八埏”常与天文学、地理学相关,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宏观认识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个成语给人以宏伟、壮丽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广阔的天空和无边的宇宙,激发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登山活动中,站在山顶俯瞰四周,感受到了“九垓八埏”的壮阔,这种体验让我对自然的力量和美丽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九垓八埏,星辰璀璨, 山川河流,尽收眼底。 心随云卷,梦逐风飞, 宇宙浩瀚,我心自由。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壮丽的山川画面,或是星空下的广袤大地。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风声、鸟鸣,或是宇宙中的星辰运转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oundless”或“infinite”,但这些词汇缺少了“九垓八埏”所蕴含的宇宙观和历史文化背景。
“九垓八埏”是一个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形容了空间的广阔,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敬畏和探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文化底蕴。
上畅九垓,下坼八埏。
1.
【九】
(指事。本义:数词。比八大一的基数)。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 、 《易·文言》传-乾玄用九,乃见天则。 、 《楚辞·九辨》序-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 、 《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
【组词】
九伯、 小九九、 九九、 九地
2.
【垓】
(形声。从土,亥声。本义:八极之内的广大土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畡。-垓,兼该八极地也。 、 《国语·周语》-天子居九垓之田。 、 《淮南子·俶真》。注:“垓坫,垠堮也。”-设于无垓坫之宇。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畅九垓,下埏八埏(yán八方极远之地)。 、 《淮南子·俶真》-道出一原,通九门,散六衢,设于无垓坫之宇
【组词】
垓埏、 垓坫、 垓极
3.
【八】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七加一的和。
【引证】
《玉篇》-八,数也。 、 《诗·小雅·伐木》-陈馈八簋。 、 《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地理以八制。 、 《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八者,维纲也。 、 《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 、 《尚书大传》-八眉者,如八字。 、 《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 、 《书·舜典》-八音克谐。 、 《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八世。
【组词】
八音、 八拜
4.
【埏】
墓道
【组词】
埏门、 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