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20: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20:56
“九品中正”是**古代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该制度起源于汉末,完善于曹魏时期,主要内容是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由中央政府任命的中正官进行评定,以此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
“九品中正”一词源于汉末,曹魏时期正式确立。该制度在隋唐时期逐渐被科举制度取代,但其影响深远,为后世的人才选拔制度提供了借鉴。
在**古代社会,九品中正制度是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对社会阶层流动和官员选拔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和选拔的规范化。
该词汇常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政治制度和人才选拔,可能引发对古代社会结构和官吏制度的思考。在情感上,可能会让人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制度的严谨性。
在历史学*中,我曾深入研究过九品中正制度,对其在古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创作历史小说时,我可能会将九品中正制度作为背景,描述一个通过该制度脱颖而出的官员的故事,展现其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结合古代官服的图片和古乐,可以更好地营造出九品中正制度的历史氛围,增强对这一制度的直观感受。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官吏选拔制度也有存在,如罗马的元老院制度,但具体形式和运作方式各有不同。
九品中正制度是*古代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对理解古代社会结构和政治运作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
至于中正九品,上圣古贤皆所不为,岂蔽于此事而有不周哉,将以政化之宜无取于此也。
今天下四万万人之材性,长素岂尝为其~而一切检察差第之乎?
1.
【九】
(指事。本义:数词。比八大一的基数)。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 、 《易·文言》传-乾玄用九,乃见天则。 、 《楚辞·九辨》序-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 、 《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
【组词】
九伯、 小九九、 九九、 九地
2.
【品】
(会意,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本义:众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品,众庶也。
【组词】
品人、 品事、 品物、 品供、 品象、 品庶、 品极
3.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4.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