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1:09: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1:09:38
口感:指食物在口中咀嚼时给人的感觉,包括食物的质地、味道、温度等综合感受。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感官体验,涉及触觉、味觉和嗅觉。
口感一词源于汉语,由“口”和“感”组成,直译为“口中的感觉”。在古代汉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更为简单,如“味”或“嚼”。随着语言的发展,口感逐渐成为一个专门描述食物感官体验的词汇。
在不同的文化中,口感的重视程度不同。例如,法国料理强调食物的口感和层次,而日本料理则注重食物的自然口感和新鲜度。口感也与健康饮食趋势相关,如低脂、高纤维食物的口感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口感往往与美好的记忆和情感联系在一起。例如,某种特定的食物口感可能让人想起童年的味道,或是与家人共度的时光。口感的描述也常带有情感色彩,如“这冰淇淋口感甜蜜,让人心情愉悦。”
个人经历中,口感是评价食物的重要标准。例如,一次美食之旅中,尝试了各种口感独特的食物,如脆皮烤鸭、软糯的年糕等,这些体验丰富了对口感的理解。
在诗歌中,口感可以用来形容非食物的事物,如“她的声音口感温柔,如同春风拂面。”
结合图片,可以展示不同食物的口感特点,如脆、软、滑等。听觉上,咀嚼不同食物的声音也能唤起对口感的联想。
在不同语言中,描述口感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的“mouthfeel”与汉语的“口感”相似,但具体描述时会有文化差异。
口感是一个丰富的词汇,它不仅描述食物的感官体验,还承载着文化、情感和记忆。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口感这一词汇,能够更生动地描述和分享食物体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感】
假借为“撼”。摇动。
【引证】
枚乘《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
【组词】
感突、 无感、 感帨、 感移、 感动
假借为“憾”。怨恨。
【引证】
《左传·昭公十一年》。注:“楚常恨其不服顺。”-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 、 《汉书·张安世传》-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组词】
释感、 怀感、 感恨、 感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