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58: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58:36
词汇“口承”是一个相对专业的术语,主要在民俗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领域中使用。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口承”进行深入分析。
“口承”(Oral Tradition)指的是通过口头方式代代相传的文化、知识、故事、歌谣、谚语、神话、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依赖书面文字,而是通过口头讲述和记忆传承。
“口承”一词源自对英文“Oral Tradition”的翻译,强调通过口头而非书面方式传承的文化和知识。在古代,由于文字记录不普及,口承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
在许多传统文化中,口承是知识传递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在没有文字的社会中。它不仅传递信息,还承载着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口承往往让人联想到温暖的家庭氛围、代际间的亲密关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传递的不仅是信息,更是情感和认同。
在个人生活中,口承可能体现在家族故事的传承、手艺的传授等方面。例如,一个家族的烹饪秘方可能就是通过口承方式代代相传。
在创作中,口承可以作为一种叙事手法,用来构建故事的背景和氛围。例如,在小说中可以通过口承的方式引入一个古老的传说,增加故事的神秘感和历史感。
口承往往与乡村的篝火、老者的讲述、孩童的聆听等场景联系在一起。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听着一个**讲述故事的画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悠扬的民谣和生动的讲述声。
在不同文化中,口承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非洲的口述传统、北欧的史诗、**的民间故事等,都是口承文化的体现。
“口承”作为一个专业术语,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应用不多,但它在文化传承和人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口承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还能让我们意识到口头传统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承】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跽跪着的人,下面象两只手。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本义:捧着)。
【组词】
承印、 承萼、 承盘
继承。
【引证】
《楚辞·招魂》。注:“续也。”-朱明未承夜兮。 、 《仪礼·少牢礼》。注:“犹传也。”-承致多福无疆于女孝孙。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组词】
承袭、 承家、 承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