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0: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0:19
“口惠”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口头上的好处或承诺,但实际上并不兑现或实现。它强调的是一种虚假的、不实际的承诺或好处,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说得好听但实际上不做的人或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口惠”常用来讽刺那些只会说不会做的人物,揭示其虚伪和不可信。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口惠”来形容某人的空头承诺,表达对其不信任或失望。在专业领域,如商业谈判中,“口惠”可能指对方提出的看似有利的条件,但实际上并不打算履行。
同义词:空头支票、空口白话、空谈、虚言 反义词:实际行动、实干、兑现承诺
同义词中,“空头支票”强调的是承诺无法兑现,而“空口白话”则更侧重于说话的空洞无物。反义词则强调实际行动和承诺的兑现。
“口惠”一词源自汉语,其构成由“口”和“惠”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惠”有好处、恩惠的意思,而“口”则指口头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口惠”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口头上的好处但实际上并不兑现的情况。
在**文化中,诚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因此,“口惠”这种行为往往被视为不诚信的表现,受到社会的批评和谴责。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更倾向于那些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人。
“口惠”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让人感到失望和被欺骗。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只会说不会做的人,或者那些表面上看似友好但实际上并不真诚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总是口惠而实不至,这种经历可能会让我们对他们的信任度降低,甚至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
在诗歌中,可以将“口惠”融入到对虚伪行为的讽刺中:
口惠如风过耳边, 空言无实心难安。 诚信若水流长远, 言行一致方为真。
在视觉上,“口惠”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表面光鲜但实际上空洞无物的场景,如装饰华丽的空盒子。在听觉上,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那些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并不真实的承诺。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p service”,意指口头上的支持或赞同,但实际上并不采取行动或持有真正的信念。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含义,强调口头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差异。
“口惠”这个词揭示了口头承诺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差距,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注重诚信和实际行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口惠”这个词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虚伪行为的批评和不满。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惠】
(会意。从心,从叀(zhuān)。本义:仁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惠,仁也。 、 《周书·谥法》-爱民好与曰惠。柔质慈民曰惠。 、 《孟子》-分人以财谓之惠。 、 《贾子道术》-心省恤人谓之惠。 、 《资治通鉴》-孙讨虏聪明仁惠。 、 《韩非子·内储说上》-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 、 《论语·公冶长》-其养民也惠。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彭有守多惠政。
【组词】
惠声、 惠育、 惠化、 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