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5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53:30
词汇“却霜”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者常用词。因此,对于这个词汇的深入学习和分析可能会比较有限,因为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低。不过,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来尝试分析。
“却”字在汉语中有“退去”、“拒绝”、“但是”等含义,而“霜”则是指在寒冷天气中凝结在地面或物体表面的冰晶。结合起来,“却霜”可能字面意思是“退去霜冻”,即霜冻消失或被清除。
由于“却霜”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个场景或现象,比如描述春天到来时霜冻消退的景象。
由于“却霜”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以下示例句子可能需要创造性的解释:
同义词:消霜、霜退 反义词:结霜、霜降
由于“却霜”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的信息可能无法找到。它可能是由两个常用汉字组合而成的临时表达。
在农业社会中,霜冻的消退可能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对农作物的生长有重要意义。因此,“却霜”可能在描述自然现象和季节变化时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对于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们来说,“却霜”可能带来温暖和希望的情感,因为它预示着寒冷的结束和春天的开始。
由于“却霜”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可能较少。
在诗歌中,“却霜”可以用来形容冬去春来的景象,带来一种自然美的感受:
冬寒渐退,却霜不见,
春风拂面,花开满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被霜覆盖的田野在阳光下逐渐消融的景象。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清晨鸟鸣和微风吹过树梢的声音。
由于“却霜”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可能无法进行有效的比较。
“却霜”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其分析主要基于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它可能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但在特定的文学或描述自然现象的语境中,它可以提供一种形象的表达方式。
1.
【却】
(形声。本作“却”,俗字作“却”。从卩,谷(què)声。卩(jié),象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本义: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退也”。-却,节欲也。 、 《考工记·梓人》-却行仄行。 、 《庄子·人间世》-吾行却曲。 、 《战国策·秦策》-怒战栗而却。 、 《仪礼·既夕礼》-却下而载之。 、 《楚辞·愍命》-却骐骥以转运兮。 、 《史记·魏公子列传》-北救赵而却秦。 、 、 《史记·廉颇蔺相列传》-持璧却立。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曳笏却立。
【组词】
退却、 却走、 却还、 却避、 却归、 却略、 却去、 却生、 却立
2.
【霜】
(形声。从雨,相声。本义: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的白色结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霜,露所凝也。士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 、 《汉书·董仲舒传》-霜者,天之所以杀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秦风·蒹葭》-白露为霜。 、 宋·范仲淹《渔家傲》-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组词】
霜雪、 霜瓦、 霜旦、 霜甲、 霜衣、 霜妃、 霜序、 霜信、 霜砧、 霜草、 霜气、 霜鸟、 霜雪、 霜雾、 霜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