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3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37:00
“不遗余力”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做事情时全力以赴,不留任何剩余的力量。基本含义是指尽最大努力去做某事,形容非常努力和勤奋。
“不遗余力”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不遗余力,以死为期。”原意是指不留任何剩余的力量,直到生命的尽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泛指在各种情况下都尽最大努力。
在*文化中,“不遗余力”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勤奋和坚持精神。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在学和工作中不断努力,追求卓越。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全力以赴。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目睹一位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成绩,不遗余力地加班辅导,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不遗余力,追逐星辰的光芒,即使夜空再深,也不放弃希望。”
在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奋力攀登高峰的画面;在听觉上,可能联想到鼓舞人心的音乐,如交响乐的激昂旋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spare no effort”或“leave no stone unturned”,都表达了尽最大努力的意思,但在具体用法和文化内涵上有所不同。
“不遗余力”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激励我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全力以赴,不断追求进步。
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
委员和事,调停惟赖孔方;绅士责言,控诉~。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长平一举击败了赵括率领的40万赵军,秦王要求赵王割六座城池,赵王召集大将商量对策,虞卿认为秦国不遗余力攻打赵国,我们必须联合楚魏对抗,赵王不听,一味求和结果被秦所灭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遗】
(形声。从辵(chuò),贵声。本义:遗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遗,亡也。 、 《释言》-遗,离也。 、 《易·泰》-不遐遗。 、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君惟不遗德刑。 、 《列子·说符》。注:“弃也。”-得人遗契者。 、 汉·贾谊《过秦论》-亡矢遗镞。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 唐·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行若遗。
【组词】
遗簪坠屡、 遗佚、 遗逸、 遗宝、 遗简
3.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引证】
《说文》-余,饶也。
4.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
1. 【余力】 力竭
2. 【不遗余力还是不余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