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5: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5:17
“不避斧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躲避斧头和钺(一种古代兵器)”,比喻不畏惧艰险,敢于面对困难和危险。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
在文学作品中,“不避斧钺”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勇士在面对敌人或困难时的勇敢态度。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类似的表达如“不怕困难”或“勇往直前”则更为常见。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体育,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训练或比赛中不怕苦、不怕累的人。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上各有侧重,但都与“不避斧钺”所传达的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有关。
“不避斧钺”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场景,斧和钺都是古代的兵器,代表着危险和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义逐渐扩展,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而是泛指在任何困难面前都敢于面对和挑战的精神。
在**传统文化中,勇敢和无畏被视为重要的美德。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勇气和决心。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英雄形象和勇敢行为。它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定和勇敢。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自己在面对困难时不要退缩,要有勇气去克服它们。
在诗歌中,可以将“不避斧钺”融入到描述英雄气概的诗句中,如:“山高路远不避斧钺,英雄气概贯长虹。”
结合古代战争的画面,如战士手持斧钺冲锋陷阵的场景,可以增强这个成语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战鼓声和战士的呐喊声,增强其勇敢无畏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ace the music”或“brave the storm”,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面对困难不退缩的意思。
“不避斧钺”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强调了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臣向来不以面从为忠,故今日~,直言苦谏。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避】
(形声。从辵(chuò),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避,回也。 、 《苍颉篇》-避,去也。 、 《国语·周语》-无乃实有所避。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清·周容《芋老人传》-有书生避雨檐下。
【组词】
避风雨;避秦、 避言、 避宅
3.
【斧】
(形声。从斤(斧头),父声。本义:斧子,伐木工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斧,斫也。 、 《易·巽卦》。注:“斧,所以断者也。”-丧其资斧。 、 《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 、 宋·苏轼《石钟山记》-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组词】
斧柯、 斧脑、 斧砧、 斧绣
4.
【钺】
(戉,形声。本义: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戉,大斧也。 、 《书·牧誓》。传引《六韬》:“大柯斧重八斤,一名天戉,经传皆以铖为之。”-王左杖黄戉。 、 《说文》。伟借为戉。-钺,车銮声也。 、 《书·顾命》-一人冕执钺。 、 张衡《东京赋》-授铖四七。 、 《汉书·李广苏建传》-斧钺汤镬。 、
【组词】
钺钺、 钺斧、 钺下
1. 【不避斧钺打一正确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