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3: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3:12
挤对(jǐ du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排挤、压迫”,通常用来描述某人或某群体因为某种原因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或压力,导致他们感到不舒服或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挤对”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常见,更多是在近现代汉语中出现并被广泛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和为贵”,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资源有限和社会竞争激烈,“挤对”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人际关系的紧张。
“挤对”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公平、压力和孤立。它可能引发人们对社会正义和人际关系的深层次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因为个性或观点不同而被团队或社会“挤对”的情况,这种经历可能会加深对“挤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挤对”来描绘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物形象,如:
他,城市的影子, 在人群中被挤对, 无声的呐喊, 在夜的深处回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人站在拥挤的地铁站中,周围的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挤对”的视觉联想。
在英语中,“挤对”可以对应到“bully”或“marginalize”等词汇,但每个词汇都有其特定的语境和细微差别。
通过对“挤对”这一词汇的深入学,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关系中的不平等和压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
1.
【挤】
(形声。从手,齐声。本义:推开;除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挤,排也。 、 《广雅》-挤,推也。 、 《左传·昭公十三年》-小人老而无子,知挤于沟壑矣。 、 《史记·项羽本纪》-汉军却,为楚所挤。
【组词】
挤住了
2.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