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5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56:24
“乡邦”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家乡或故土,通常用来指代一个人出生或成长的地方,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地域归属感。
在文学作品中,“乡邦”常被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如“他心中永远的乡邦,是那片绿油油的稻田和清澈的小溪。”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乡邦”来指代自己的家乡或故乡,表达一种亲切和怀旧的情感。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社会学中,“乡邦”可能被用来指代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或社区。
这些同义词在情感色彩和使用场合上有所不同,“乡邦”更侧重于情感上的归属和怀旧,而“故乡”则更侧重于地理上的指代。
“乡邦”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乡”指乡村或地方,“邦”指国家或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乡邦”逐渐演变为指代个人情感上的家乡或故土。
在*文化中,“乡邦”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代表着根和归属感。在社会背景中,“乡邦”常常与乡土文化、传统俗和家族观念紧密相连。
“乡邦”一词常常带给人一种温暖、亲切和怀旧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家乡的风景、亲人和童年的记忆,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
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许多与“乡邦”相关的经历,比如返乡探亲、回忆童年时光等,这些经历都加深了对“乡邦”的理解和情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光洒在乡邦的田野上,稻香随风飘荡,那是记忆中最美的画卷。”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宁静的乡村风光,稻田、小溪和炊烟袅袅;结合音乐,可以是一首悠扬的民谣,唤起对故乡的思念。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乡邦”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意义——对家乡的情感归属——是普遍存在的。
“乡邦”一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情感和文化的载体。通过对“乡邦”的理解和运用,可以更好地表达对家乡的情感和归属感。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邦】
(形声。从邑,丰声。古文从之、从田,会意。与封字从之、从土同意。本义:古代诸侯的封国、国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书序云:‘邦康叔,邦诸侯。’论语云:‘在邦域之中’。皆封字也。”-邦,国也。 、 《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 、 《周礼·天官·大宰》。注:“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按,散文邦国亦通。-以佐王治邦国。 、 《易·益》-利用为依迁邦。 、 《书·尧典》-协和万邦。 、 《诗·小雅·节南山》-以畜万邦。 、 《国语·周语》-后非众罔与守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