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29: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29:06
词汇“三邦”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基本定义。根据字面意思,“三”通常指数量上的三个,“邦”则指国家或地区。因此,“三邦”可以理解为三个国家或三个地区。然而,由于这个词汇并不常见,其具体含义和用法可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由于“三邦”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三邦”来指代三个相关的国家或地区,以创造某种特定的氛围或象征意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历史或政治讨论中。
由于“三邦”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不详。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有使用“三邦”来指代特定地理或政治实体的情况,但具体演变过程缺乏详细记录。
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背景下,“三邦”可能被用来指代特定的政治实体或地理区域。例如,在某些古代文献或历史记载中,可能会提到“三邦”来描述特定的政治联盟或地理分布。
由于“三邦”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不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或联想。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或政治讨论中,可能会引起对特定国家或地区关系的思考。
由于“三邦”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的可能性较低。
在创作中,可以将“三邦”作为一个象征性的词汇,用来描述三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复杂关系,或者在诗歌中用来创造一种特定的氛围。
由于“三邦”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不会引起特定的视觉或听觉联想。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或政治讨论中,可能会引起对特定国家或地区地图或历史**的联想。
由于“三邦”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不详。
总的来说,“三邦”是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具体含义和用法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的重要性有限,但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或政治讨论中,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邦】
(形声。从邑,丰声。古文从之、从田,会意。与封字从之、从土同意。本义:古代诸侯的封国、国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书序云:‘邦康叔,邦诸侯。’论语云:‘在邦域之中’。皆封字也。”-邦,国也。 、 《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 、 《周礼·天官·大宰》。注:“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按,散文邦国亦通。-以佐王治邦国。 、 《易·益》-利用为依迁邦。 、 《书·尧典》-协和万邦。 、 《诗·小雅·节南山》-以畜万邦。 、 《国语·周语》-后非众罔与守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