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5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59:28
乡邑(xiāng y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乡村或小城镇。在古代汉语中,“乡”通常指乡村,而“邑”则指城镇或城市。因此,“乡邑”结合了这两个概念,泛指较小的居住区域,既包括乡村也包括小城镇。
“乡邑”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反映了古代**的行政区划和社会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学和学术语境中仍然保留其特定的意义和韵味。
在**传统文化中,“乡邑”常常与田园生活、宁静和朴素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它代表了人们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向往,也是许多文人墨客创作灵感的源泉。
提到“乡邑”,我联想到的是宁静的田园风光、淳朴的民风和远离都市喧嚣的宁静生活。这种联想带有一种怀旧和向往的情感。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使用“乡邑”这个词,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这个词常常出现,让我对古代的乡村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想象。
在创作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乡邑的晨曦,露珠闪烁,老牛悠然走过田埂。”
想象一幅画面:清晨的乡邑,阳光透过稀疏的树梢,鸟鸣声此起彼伏,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田园景象。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rural area”或“small town”来大致表达“乡邑”的意思。
“乡邑”这个词虽然不常在日常口语中使用,但在文学和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结构,也承载了人们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向往。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理解。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邑】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国)。
古代称侯国为邑。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敞邑。古国邑通称。”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邑,国也。 、 《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组词】
敝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