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34: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34:22
孤证:在证据学中,指仅有一个单独的证据或证明,没有其他证据或证明与之相印证。在法律、历史学等领域,孤证通常不被视为充分的证据,因为它缺乏支持和验证。
孤证一词源于汉语,由“孤”和“证”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孤”指单独、孤独,“证”指证据、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法律和学术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孤证的概念与“孤掌难鸣”相似,强调了合作和多方验证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孤证的概念在法律和学术研究中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事实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孤证这个词给人一种不确定和不可靠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孤独和无助,以及在寻求真相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提供证据或支持的情况。意识到孤证的局限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考虑问题,寻求更多的支持和验证。
在诗歌中,可以将孤证比喻为孤独的旅人,寻找着同行的伙伴:
孤证如旅人, 独行在证据的荒原, 寻觅着同行的足迹, 渴望着多重的印证。
孤证可以联想到一个孤独的身影在广阔的证据海洋中寻找支持,这种视觉形象可以激发创作者的想象力,创作出相关的艺术作品。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ingle evidence”或“isolated proof”,但这些词汇没有“孤证”在中文中所蕴含的孤独和不足的意味。
孤证这个词在法律和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寻求真相和证据时需要谨慎和全面。在个人表达和思考中,意识到孤证的局限性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分析问题,寻求更多的支持和验证。
1.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2.
【证】
谏正。
【引证】
《说文》-证,谏也。从言,正声。 、 《战国策·齐策》。高诱注:“证,谏也。”-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
【组词】
证谏
病症。 同: 症
【引证】
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