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49: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49:11
“不成体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行为或事物不符合应有的规范或礼仪,显得不庄重、不正派。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批评或指责某人的行为举止不得体,或者某事物的设计、安排不合理,不符合常规或标准。
在文学作品中,“不成体统”常用于描述人物的行为或言语,强调其不符合社会规范或道德标准。在口语交流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加直接和生动,用于表达对某人行为的不满或批评。在专业领域,如礼仪、公共关系等,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指导或评价专业行为是否得体。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上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符合或不符合社会规范和礼仪”这一核心概念。
“不成体统”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不成”和“体统”两个词组成。其中,“体统”一词古已有之,指一定的规矩、制度或礼仪。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评价行为或事物是否符合规范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礼仪和规矩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不成体统”这个词汇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反映了社会对于行为规范的重视,以及对不符合这些规范的行为的批评态度。
使用“不成体统”这个词汇时,往往会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如不满、批评或指责。它让人联想到那些不遵守规则、不尊重他人或不考虑场合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在正式会议中有人穿着过于随意,被其他参与者用“不成体统”来形容,这反映了场合对于着装和行为的要求。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行为,如野马脱缰,不成体统,却也自由奔放。”
想象一个正式的晚宴上,有人穿着**鞋和短裤出现,这种场景会让人立刻联想到“不成体统”。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ut of line”或“inappropriat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指行为或事物不符合社会规范。
“不成体统”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是评价行为的标准,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礼仪的重要工具。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对于提升沟通的有效性和文化敏感性至关重要。
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
此时官厅上乱烘烘的,闹了个~。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
3. 【体】 亲近的,贴心的。 家庭成员个人积蓄的(指财物)。
4.
【统】
(形声。从糸(mì),充声。本义:丝的头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统,纪也。 、 《淮南子·泰族训》-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
【组词】
统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