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6:17: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6:17:11
周薪: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按照每周工作的时间支付的工资。在劳动报酬体系中,周薪是一种支付周期,与月薪、年薪等相对应。它通常适用于那些工作时间不固定或工作周期较短的职业,如临时工、兼职员工或某些特定行业的工人。
在不同的语境中,“周薪”的使用可能有所不同:
同义词“周工资”和“周报酬”在含义上与“周薪”相似,但“周工资”更侧重于工资的支付,而“周报酬”则更广泛地指代一周内的所有报酬。反义词“月薪”和“年薪”则分别指按月和按年支付的工资。
“周薪”一词源于对工作报酬支付周期的描述。随着劳动市场的变化和薪酬体系的发展,周薪作为一种支付方式逐渐被广泛接受,尤其是在需要灵活工作时间和短期雇佣的行业。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周薪可能与临时性、不稳定性或低收入群体相关联。例如,在一些发展**家,周薪制可能更常见于非正式就业领域,这些工人可能缺乏稳定的就业保障和福利。
对于一些人来说,周薪可能带来一种即时的满足感,因为每周都能获得报酬。然而,对于那些依赖周薪生活的人来说,它也可能带来不安全感,因为收入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财务压力。
个人经历中,周薪可能与临时工作或兼职经历相关。例如,学生可能在假期选择周薪制的工作来赚取额外的生活费。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周薪如细流,滋润着生活的田野,
每一分钱,都是汗水的结晶。
视觉上,周薪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叠叠整齐的钞票或硬币,象征着每周的劳动成果。听觉上,可能是硬币落入储蓄罐的声音,代表着每周的收入积累。
在不同文化中,周薪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欧洲国家,周薪制可能更为常见,而在亚洲国家,月薪制可能更为普遍。
通过对“周薪”的深入学*,我认识到它在劳动报酬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的应用。了解周薪不仅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劳动市场,也让我在语言表达中更加准确和丰富。
1.
【周】
(象形。甲骨文字形,在“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小篆析为会意,从用口。段玉裁认为,善用口则周密。本义: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周,密也。 、 《国语·鲁语》-忠信为周。 、 《礼记·缁衣》。注:“忠信曰周。”-自周有终。 、 《管子·人主》。注:“谓谨密也。”-人不可不周。 、 《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 、 《孙子·谋政》-辅周则国必强。 、 唐·韩愈《原毁》-责己也重以周。
【组词】
周悉、 计划不周;周谋、 周严、 周谨、 周虑
2.
【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薪,荛也。 、 《礼记·月令》。注:“大者可析谓之薪。”-收秩薪柴。 、 《周礼·委人》。注:“粗者曰薪,细者曰蒸。”-薪蒸材木。 、 《诗·小雅·无羊》-以薪以蒸。 、 《管子·轻重甲》-农夫得居装而卖其薪荛。 、 《礼记·曲礼》-某有负薪之忧。 、 《孟子》-毁伤其薪木。 、 《聊斋志异·狼三则》-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组词】
薪火、 薪桂、 薪柴、 薪樵
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资治通鉴·唐纪》-负薪刍助之。 、 宋·苏洵《六国论》-抱薪救火。
【组词】
薪采、 薪桂、 薪蒸、 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