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4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49:52
“恼恨恨”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恼”和“恨恨”组成。其中,“恼”表示生气、烦恼,而“恨恨”则强调强烈的怨恨或不满。因此,“恼恨恨”整体上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愤怒和怨恨情绪。
在文学作品中,“恼恨恨”常用于描绘人物内心的强烈情感,如对不公或背叛的反应。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因为它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和情感强度。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情感研究中,可能会分析这种情绪的产生和影响。
同义词中,“愤恨”和“怨恨”都强调了强烈的负面情绪,但“愤恨”更多指向对不公或不义的反应,而“怨恨”则可能更侧重于对个人的不满。
“恼”字源自古代汉语,意为烦恼、生气。“恨恨”则是一个较为古老的表达,强调深切的怨恨。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恼恨恨”,用以表达更加强烈的情感状态。
在中国文化中,表达强烈的负面情绪有时被视为不雅或不成熟。因此,“恼恨恨”这样的词汇在正式或公共场合较少使用,但在个人日记或文学创作中较为常见。
使用“恼恨恨”这个词时,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深切的、难以平息的愤怒。这种情感可能源于对不公或背叛的反应,让人感到无力和沮丧。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因为朋友的背叛,我感到非常恼恨恨。这种情绪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我找到了新的支持系统,才逐渐平息。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心恼恨恨,月影婆娑,诉不尽的怨。”
视觉上,我可能会联想到阴暗的色调和扭曲的形状,象征着内心的痛苦和混乱。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低沉的、不和谐的音乐,表达内心的不安和愤怒。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eething with hatred”或“burning with resentment”,都表达了类似的强烈负面情绪。
“恼恨恨”这个词深刻地表达了人的强烈负面情绪,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不常用,但在文学和情感表达中具有重要地位。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复杂的情感状态。
1.
【恼】
(形声。从心,惱(nǎo)声。本义:恼恨;生气;发怒)。
同本义。
【引证】
唐·卢仝《寄男抱孙》-任汝恼弟示,任汝恼姨舅。 、 《西游记》-他呆子着了恼的人,张开嘴…被行者轻轻的提将出来。
【组词】
恼聒、 恼懆、 恼燥,恼躁、 恼悔、 恼闷、 恼烦、 恼懊
2.
【恨】
(形声。从心,艮(gèn)声。本义:怀恨在心,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恨,怨也。 、 《国语·周语下》-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 、 唐·杜甫《兵车行》-役夫敢申恨。 、 唐·李朝威《柳毅传》-恨贯肌骨。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国之恨。
【组词】
恨命、 恨恨、 恨穷发极、 恨五骂六、 恨如头醋
3.
【恨】
(形声。从心,艮(gèn)声。本义:怀恨在心,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恨,怨也。 、 《国语·周语下》-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 、 唐·杜甫《兵车行》-役夫敢申恨。 、 唐·李朝威《柳毅传》-恨贯肌骨。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国之恨。
【组词】
恨命、 恨恨、 恨穷发极、 恨五骂六、 恨如头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