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54: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54:01
“下策”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较低级的策略或计划,通常指的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效果可能不佳或风险较高的行动方案。它强调的是在缺乏更好选择时的无奈之举。
“下策”一词源自**古代的兵法和策略书籍,如《孙子兵法》等,最初用于军事策略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扩大到各种策略和计划的描述中。
在文化中,“下策”常与“上策”相对,强调在决策时的权衡和选择。它反映了人对于策略和计划的细致考量和审慎态度。
“下策”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无奈和妥协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在困境中挣扎和寻求出路的情景。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面对工作难题时,不得不采取一些“下策”来解决问题,虽然效果有限,但至少缓解了当时的压力。
在诗歌中,可以将“下策”融入描述困境的诗句中,如:“在风雨交加的夜,我选择了下策,只为那一丝光明的希望。”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人,象征着采取“下策”的情景。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低沉、忧郁的旋律来表达这种无奈和挣扎。
在英语中,“下策”可以对应为“last resort”或“desperate measure”,虽然表达略有不同,但都传达了在不得已情况下的选择。
“下策”这个词汇在描述策略和计划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即在缺乏更好选择时的无奈和妥协。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有时需要接受并非完美的解决方案。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策】
(形声。从竹,朿(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引证】
《考工记·舟人》-軓前十尺而策半之。 、 《礼记·曲礼》-则仆执策立于马前。 、 《左传·文公十三年》-绕朝赠之以策。 、 《左传·襄公十七年》-左师为已短策。 、 《汉书·王褒传》-伤吻敝策。 、 《战国策·赵策》-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 唐·韩愈《杂说》-执策而临之。 、 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组词】
策辔、 策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