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7:0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03:01
“民惟邦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个成语强调了人民在国家中的基础地位,认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依赖于人民的福祉和参与。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强调民本思想,如在古代诗词或政论文中。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讨论政治、社会问题,强调政府应该以民为本。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社会学,这个成语被用来分析国家与人民的关系。
“民惟邦本”源自**古代的政治哲学,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关于民本的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政治和社会讨论中,成为表达民本思想的经典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理念,即政府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被用来批判不合理的政治制度,提倡民主和人民参与。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公平、正义和人民的福祉。它激发人们对更好社会的向往和对不公正现象的批判。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政治话题时使用这个成语,比如在社交媒体上评论政府政策时,强调政策应该以民为本。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民惟邦本,春风化雨润心田,国泰民安,共绘和谐画卷。”
想象一幅画面:人民在田野中辛勤劳作,孩子在学校快乐学*,老人在公园悠闲散步,这些画面都体现了“民惟邦本”的理念。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与“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相比较,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人民在国家中的核心地位。
“民惟邦本”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民本思想,是理解*政治文化的关键词汇。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和传达民本理念。
~,伤本以敛怨,亦非宰相福也。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惟】
(形声。从心,隹(zhuī)声。本义:思考;思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惟,凡思也。 、 贾谊《治安策》-臣窃惟事势。 、 《汉书·张良传》-吾惟之,坚子固不足遣。
【组词】
惟思、 惟度、 惟念
3.
【邦】
(形声。从邑,丰声。古文从之、从田,会意。与封字从之、从土同意。本义:古代诸侯的封国、国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书序云:‘邦康叔,邦诸侯。’论语云:‘在邦域之中’。皆封字也。”-邦,国也。 、 《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 、 《周礼·天官·大宰》。注:“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按,散文邦国亦通。-以佐王治邦国。 、 《易·益》-利用为依迁邦。 、 《书·尧典》-协和万邦。 、 《诗·小雅·节南山》-以畜万邦。 、 《国语·周语》-后非众罔与守邦。
4.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