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52: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52:19
词汇“屈迹”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屈迹”字面意思是指弯曲的痕迹或轨迹。它由两个汉字组成:“屈”意味着弯曲或屈服,“迹”通常指痕迹或足迹。结合起来,“屈迹”可以理解为物体或人在移动过程中留下的弯曲的痕迹。
由于“屈迹”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曲折的历程或历史痕迹。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在专业领域,如地质学或考古学中,它可能被用来描述地形的弯曲痕迹或古代文明的遗迹。
“屈迹”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屈”和“迹”两个汉字组成,没有复杂的演变历史。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汇的使用也较为罕见。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屈迹”可能被用来象征人生的曲折和挑战,或者历史的变迁和沧桑。
“屈迹”可能让人联想到坚韧不拔和历经磨难的精神,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历史和人生深层次的思考。
由于“屈迹”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它。然而,在写作或讲述个人经历时,可以使用这个词汇来形象地描述某些曲折的经历。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屈迹”来描绘人生的曲折:
岁月如梭,留下无数屈迹,
每一道弯,都是生命的诗。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条蜿蜒的小径,两旁是历史的痕迹,这样的图像可以与“屈迹”产生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联想到风吹过古老建筑的声音,象征历史的回响。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意象和概念可以通过不同的词汇来表达。
“屈迹”作为一个不太常用的词汇,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对有限。然而,它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以用来丰富表达和深化主题。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多样性和深度。
1.
【屈】
(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屈,拗曲。 、 《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 《易·系辞》-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 马中锡《中山狼传》-猬缩蠖屈。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不可屈伸。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 、 清·方苞《狱中杂记》-屈膝叩首。 、 清·张廷玉《明史》-不当屈。
【组词】
屈指询算、 屈律、 屈卮、 屈申、 诎屈、 屈伸、 屈屈、 屈蠖
2.
【迹】
同本义。
【引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
【组词】
浪迹天涯;人迹、 人迹罕至;迹蹈、 迹状、 迹响
留下的印子。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蟆入草间,蹑迹披求。
【组词】
痕迹;血迹;笔迹;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