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38: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8:22
戒石铭: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刻在石头上的警示或戒律。在古代,戒石铭通常是指刻有**或官方颁布的戒律、训诫或格言的石碑,用以警示官员或民众,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戒石铭可能被用来象征权威、法律或道德规范。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考古或文化研究的专业领域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同义词:警示碑、训诫石、戒律碑 反义词:颂德碑、纪念碑(这些词汇通常用来纪念正面的**或人物,与戒石铭的警示性质相反)
戒石铭一词源于**古代,最早见于宋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历史和文化遗产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在**古代,戒石铭是官方权威的象征,也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它们通常放置在官府或公共场所,以便民众和官员都能看到并遵守。
戒石铭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古代的法治精神和道德规范。它提醒人们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我曾看到一块戒石铭,它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社会的法治观念和道德要求。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戒石铭:
在古老的城墙下,
一块戒石铭静静躺卧,
字迹斑驳,岁月沧桑,
诉说着千年的法治梦想。
想象一块古老的戒石铭,上面刻着古老的文字,周围是静谧的古建筑,这种场景给人以视觉上的庄重感。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吹过石碑的声音,或是解说员讲述历史的低沉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石碑或铭文也可能存在,如古罗马的石碑上刻有法律条文,但其用途和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戒石铭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使用不多,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法治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1.
【戒】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戒,警也。 、 《诗·小雅·采薇》-岂不日戒。 、 《礼记·曾子问》-以三年之戒。 、 《左传·哀公元年》-基浇能戒之。 、 《国语·吴语》-息民不戒。 、 《庄子·养生主》-怵然为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戒之慎勿忘。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知足以自戒。
【组词】
戒慎、 戒书、 戒旦、 戒守、 戒命、 戒戢、 戒诗
2.
【石】
(象形。甲骨文字形。右象岩角,左象石块。“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山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 、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 、 《释名》-山体曰石。 、 《易·豫》-介于石。 、 《易·说卦传》-艮为小石。 、 《周礼·典同》-原声石。 、 《吕氏春秋·精通》-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 《书·大传》。注:“石材,柱下质;石承,当柱下而已。”-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组词】
石田、 石髓、 石头记、 石头城、 石子甬路、 石桥三港、 石灰布袋
3.
【铭】
(形声。从金,名声。从金,与钟鼎器物有关。本义:在器物上雕刻文字)。
同本义。
【引证】
《礼记·祭统》-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 、 《礼记·檀弓》-铭,明旌也。 、 《周礼·司勋》。注:“铭之言名也。”-铭书于王之大常。 、 《字林》-名,题勒也。 、 《国语·晋语》。注:“刻器曰铭。”-其铭有之。 、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三》-铭功会稽岭。
【组词】
铭功、 铭戒、 铭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