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13: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13:04
渺无音讯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非常遥远,没有消息传来”。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长时间没有联系或消息。
在文学作品中,渺无音讯 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失落、孤独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组来表达对某人长期失联的担忧或失望。在专业领域,如新闻报道中,这个词组可能用来描述某个**或人物的突然消失,没有后续报道。
同义词:杳无音信、音讯全无、失联、失踪 反义词:联系频繁、消息灵通、常有音讯
渺无音讯 这个词组由“渺”和“无音讯”组成。“渺”字古汉语中意为遥远、模糊,“无音讯”则直接表示没有消息。这个词组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描述人际关系或**的突然中断时。
在文化中,保持联系和关心亲友是一种美德。因此,渺无音讯** 这个词组常常带有负面情感色彩,因为它暗示了关系的断裂或不确定性。
这个词组给我带来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等待和不确定性,以及对未来的担忧。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朋友突然去了国外,之后就渺无音讯,这让我感到非常焦虑和担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那遥远的海岸,你渺无音讯, 星辰沉默,风也忘记归途。”
视觉上,渺无音讯 可能让人联想到广阔无垠的海洋或沙漠,听觉上则可能是寂静无声的夜晚。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out of touch" 或 "no news",但它们没有渺无音讯 那种深远的情感和文学色彩。
渺无音讯 这个词组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文学价值,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失联,还表达了心理上的失落和不确定性。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传达情感和意境。
太阳下了山,同志们打起灯笼火把,披开一丛丛的荒草搜寻,炮弹还是渺无音讯。
1.
【渺】
(形声。从水,眇(miǎo)声。本义:水面辽阔)。
同本义。
【引证】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四际渺弥。
【组词】
浩渺、 渺冥、 渺弥、 渺漭、 渺绵
2.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3.
【音】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 《白虎通·礼乐》-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 、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夫音,乐之舆也。 、 《庄子》-鸡狗之音相闻。 、 宋·苏轼《石钟山记》-北音清越。 、 清·姚鼐《登泰山记》-鸟兽音迹。
【组词】
音颡、 音强、 音制、 音频
4.
【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亦作询。汉宣帝名询。-讯,问也。 、 《诗·小雅·正月》。传:“问也。”-讯之占梦。 、 《礼记·学记》。注:“或为訾,按,訾犹咨也。”-多其讯。 、 《左传·文公十二年》。注:“通问之官。”-执讯而与之书。 、 《公羊传·僖公十年》。注:“上问下曰讯。”-君尝讯臣矣。 、 《礼记·王制》-以讯首或告。 、 《汉书·张汤传》。注:“考问也。”-讯鞫论报。 、 《汉书·邹阳传》。注:“谓鞠问也。”-卒从吏讯。 、 《国语·吴语》-乃讯申胥。 、 清·张廷玉《明史》-昼夜搒讯。 、 清·方苞《狱中杂记》-木讯者三人。
【组词】
讯定、 讯治、 讯责
询问;请教。
【引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广问讯。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咸来问讯。 、 清·方苞《狱中杂记》-泛讯之。 、 《红楼梦》-你如今也讯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的上,就来告诉我。
【组词】
讯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