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1:41: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1:41:10
“刑残”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因刑罚而导致身体残疾或伤害。基本含义是指在法律执行过程中,由于刑罚的实施而造成的人体伤害或残疾。
在文学作品中,“刑残”可能被用来描述历史**或人物的悲惨遭遇,增强故事的悲剧色彩。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法律或历史话题时可能会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历史学中,“刑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分析刑罚的残酷性和人权问题。
同义词“酷刑”强调刑罚的残酷性,而“刑残”更侧重于刑罚导致的身体伤害。反义词“康复”和“治愈”则指恢复健康的过程。
“刑残”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刑”指刑罚,“残”指残疾或伤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使用场景有所扩展,特别是在法律和历史研究中。
在**历史上,刑残是常见的刑罚手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法律制度和人权状况。在现代社会,随着人权意识的提高,刑残的使用和接受度大大降低。
“刑残”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悲惨和残酷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痛苦和不幸。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法律和刑罚的看法,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人权和法律的公正性。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较少直接接触到“刑残”这一概念,但在学*历史或法律课程时,可能会了解到相关的案例和讨论。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刑残”来描绘历史的沉重和人类的苦难:
历史的铁链,刑残的烙印,
在岁月的长河中,诉说着悲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刑场的画面,充满痛苦和绝望的氛围。在音乐中,可以选择沉重和悲伤的旋律,以增强“刑残”带来的情感冲击。
在不同文化中,“刑残”可能有不同的对应词汇和使用情况。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torture”或“mutilation”,但具体的使用和接受度可能有所不同。
“刑残”一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反映了历史和法律的残酷性,也促使人们思考人权和法律的公正性。通过对这个词的深入学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以及语言在表达这些概念中的作用。
1.
【刑】
同本义。
【引证】
《易·蒙》。注:“兑折为刑。”-利用刑人。 、 《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刑人之父子也。 、 《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 、 《易·本命》-阴为刑。 、 《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阴将始刑。 、 《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刑马作誓。 、 《史记》-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组词】
刑牛、 刑牲、 刑马
惩罚。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刑其长吏。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之当刑。 、 清·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 、 《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
【组词】
刑吏、 刑民、 刑臣
2.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