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19:15: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19:15:56
“应答如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回答问题时像水流一样源源不断,形容回答得非常流畅、迅速且准确。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赞扬某人在回答问题或进行辩论时的敏捷和机智。
“应答如注”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显然是从“如注”这个比喻中衍生出来的,用来形容回答问题时的流畅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以表达对某人口才和智慧的赞赏。
在传统文化中,口才和智慧被视为重要的个人品质。因此,“应答如注”这个成语在社会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教育和政治领域,用以评价和赞扬那些能够迅速且准确回答问题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智慧、机智和口才。它鼓励人们在面对问题时保持冷静和敏捷,以最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学术讨论或工作汇报中,如果能够应答如注,不仅能够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还能够赢得同事和上级的尊重和信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言辞如泉水般涌流,应答如注,智慧的光芒照亮了辩论的舞台。”
想象一个人在辩论中,他的话语如同清澈的溪流,源源不断地流淌,声音清晰而有力,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愉悦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nswer like a pro”或“respond with eloquence”,虽然不如“应答如注”那样形象生动,但也传达了类似的含义。
“应答如注”这个成语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赞美,也是对智慧和机智的认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个人的语言魅力和说服力。
年及弱冠,才辩过人,魏文帝与之讲论,终日不息,应对如流,无有疑滞。
1.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
2.
【答】
(形声。从竹,合声。①本义:以竹补篱。②答谢,报答)。
回话;应对。
【引证】
《诗·小雅·雨无止》-听言则答。 、 《仪礼·乡射礼记》-既发则答君而俟。 、 陶潜《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以来。具答之。 、 《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渔歌互答。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皆缄口不答。
【组词】
应答如流;答教、 答言、 答语
3.
【如】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如,从随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有律以如己也。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 《柳宗元《三戒》-犬皆如人意。
【组词】
如命、 如志、 如令
4.
【注】
(形声。从水,主声。本义:灌入,注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注,灌也。 、 左思《吴都赋》-振盪注流。 、 《诗·大雅·文王有声》-丰水东注。 、 《世说新语·言语》-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而泽下注。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大雨如注。 、 《东观汉记》-暴雨下如注,水潦成流。 、 沈括《梦溪笔谈》-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
【组词】
把酒注到瓶里;注溉、 注萤、 注集、 注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