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2:1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16:31
应答:指对问题、请求或信号作出反应或回答。字面意思是对某种刺激给予回应,通常涉及言语或行动上的反馈。
应答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由“应”和“答”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应答常用于描述礼仪性的对话,如君臣之间的问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扩大,涵盖了更广泛的交流场景。
在**文化中,应答不仅是交流的基本方式,也体现了尊重和礼貌。在正式场合,如会议或演讲,应答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尤为重要。
应答一词给人以积极、互动的联想,它代表了沟通的有效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在情感上,应答可以带来满足感和安全感,因为它表明了被听到和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应答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工作中,及时准确的应答可以促进团队合作和项目进展。在家庭中,良好的应答*惯有助于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诗歌中,可以将“应答”融入到对话式的诗句中,如:
风问树:你为何沉默? 树应答:我在倾听你的歌。
应答可以联想到两个人面对面交谈的画面,或者电话中清晰的回声。在听觉上,应答可以是清脆的“是”或温柔的“嗯”。
在英语中,“应答”可以对应为“response”或“reply”。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都强调了交流的互动性和反馈的重要性。
应答是语言交流的核心,它不仅体现了沟通的技巧,也反映了人际关系的质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应答的艺术对于建立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通过深入理解应答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一基本语言功能,提升我们的交流能力。
1.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
2.
【答】
(形声。从竹,合声。①本义:以竹补篱。②答谢,报答)。
回话;应对。
【引证】
《诗·小雅·雨无止》-听言则答。 、 《仪礼·乡射礼记》-既发则答君而俟。 、 陶潜《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以来。具答之。 、 《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渔歌互答。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皆缄口不答。
【组词】
应答如流;答教、 答言、 答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