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31: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31:43
内聚力(Cohesion)是指物质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使得物质能够保持一定的形状和结构。在物理学中,内聚力通常指的是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而在社会学和语言学中,内聚力则用来描述群体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或文本中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和语义联系。
“内聚力”一词源自拉丁语“cohaerere”,意为“粘在一起”。在17世纪被引入英语,最初用于物理学领域,后来扩展到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多个领域。
在社会学中,内聚力是衡量一个社会或群体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一个具有高内聚力的社会或群体通常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和内部冲突。
内聚力给人一种稳定和安全的感觉。在个人关系中,高内聚力意味着深厚的情感联系和信任。
在组织管理中,提升团队的内聚力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满意度的关键。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和有效的沟通,可以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联系。
在诗歌中,内聚力可以用来形容爱情的持久和深厚:
我们的爱,如水滴的内聚力, 无论风如何吹拂,始终紧密相连。
内聚力可以联想到水滴的形状,或是团队成员手拉手的画面。在音乐中,内聚力可以表现为旋律的连贯性和和谐性。
在不同语言中,内聚力的概念都有相应的表达,如德语的“Kohäsion”和法语的“cohésion”,它们在各自的语言和文化中都有着相似的含义和应用。
内聚力是一个多面向的词汇,不仅在物理学中有明确的定义,在社会学和语言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理解和运用内聚力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和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和结构。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内聚力的概念提醒我们注意文本和对话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从而提高沟通的效果。
1.
【内】
里面。与“外”相对。
【引证】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一室之内。 、 《世说新语·雅量》-郗犹在帐内。 、 《世说新语·贤媛》-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亲陵家内范钟夫人之礼。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一板内有重复。 、 清·姚鼐《登泰山记》-数里内无树。
【组词】
海内;关内;内牵
指某一群体或某一物体的中间。常指国内或朝廷内。
【引证】
《论语·季氏》-动干戈于邦内。 、 汉·贾谊《过秦论》-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内,名词作状语,译时加介词“对”,为“对内”。) 、 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组词】
内叛、 内患、 内事、 内睦、 内噬、 内寇
2.
【聚】
(形声。小篆,下面是三个人,表示人多;上面的“取”,作声符。本义:村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邑落曰聚,今曰邨,曰镇,北方曰集皆是。-聚,会也。 、 《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 、 《史记·平帝纪》-聚曰序。 、 《后汉书·王扶传》。注:“小于乡曰聚。”-所止聚落化其德。 、 刘向《说苑》-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 、 枚乘《上书谏吴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
【组词】
聚落
3.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