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56: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56:22
内臣:字面意思是指在宫廷内部服务的臣子,通常指的是**身边的官员或侍从,他们负责处理宫廷内部的事务,有时也参与政治决策。
在文学作品中,“内臣”常被用来描述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内臣在其中的角色。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古装剧中,它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内臣的研究涉及宫廷政治、权力结构和文化背景。
同义词:宦官、近侍、内侍 反义词:外臣、朝臣
同义词中,“宦官”特指被阉割的男性宫廷官员,而“近侍”和“内侍”则更侧重于描述其服务性质。反义词“外臣”和“朝臣”则指在朝廷中任职的官员,与内臣相对。
“内臣”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周礼》等古代文献。随着历史的发展,内臣的角色和定义有所变化,但其核心含义——在宫廷内部服务的官员——基本保持不变。
在古代,内臣往往掌握着重要的权力,他们的行为和决策能直接影响和国家的事务。因此,内臣在古代**社会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宫廷政治研究的重要对象。
提到“内臣”,可能会联想到宫廷的阴谋、权力的斗争和忠诚与背叛的故事。这个词带有一定的历史沉重感和政治敏感性。
在阅读历史小说或观看古装剧时,经常遇到“内臣”这个词,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宫廷的运作和人物关系。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宫廷的诗时,可以使用“内臣”来描绘宫廷的氛围和人物的复杂性:
金殿深宫夜未央,
内臣低语议朝纲。
权谋暗涌风云变,
一念忠奸定兴亡。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内臣在昏暗的宫殿中低声交谈,背景是沉重的宫廷音乐,这种场景能很好地体现“内臣”的氛围和情感。
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的“侍”或欧洲的“宫廷官员”,虽然具体职责和地位不同,但都有类似的角色和功能,即在君主身边服务并参与政治。
“内臣”这个词不仅是一个历史词汇,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它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能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视野。
1.
【内】
里面。与“外”相对。
【引证】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一室之内。 、 《世说新语·雅量》-郗犹在帐内。 、 《世说新语·贤媛》-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亲陵家内范钟夫人之礼。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一板内有重复。 、 清·姚鼐《登泰山记》-数里内无树。
【组词】
海内;关内;内牵
指某一群体或某一物体的中间。常指国内或朝廷内。
【引证】
《论语·季氏》-动干戈于邦内。 、 汉·贾谊《过秦论》-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内,名词作状语,译时加介词“对”,为“对内”。) 、 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组词】
内叛、 内患、 内事、 内睦、 内噬、 内寇
2.
【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 、 《礼记·礼运》-仕于公曰臣。 、 《国语·晋语》-事君不贰是谓臣。 、 《左传·成公二年》-臣治烦去惑者也。 、 《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臣妾逋逃。 、 《礼记·少仪》。注:“谓囚俘。”-臣则左之。 、 《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组词】
臣妾、 臣役、 臣御、 臣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