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08: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08:38
“三花聚顶”是一个源自**道教文化的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三种精华(通常指精、气、神)汇聚于头顶。在道教修炼中,这被视为修炼者达到高深境界的象征,意味着修炼者已经将体内的精、气、神三者调和并汇聚于头顶,达到身心合一、精神集中的状态。
“三花聚顶”源自**古代道教修炼理论,随着道教文化的发展,这个词汇逐渐被引入到文学和武术领域,成为描述高深境界的专用词汇。
在**文化中,道教修炼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而“三花聚顶”作为修炼的高级境界,体现了人们对身心合一、精神集中的追求。
这个词汇给人以神秘、高深的感觉,联想到修炼者的坚韧不拔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在讨论**传统文化或武术时,我曾使用过“三花聚顶”这个词汇来描述一个武术高手的境界。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修炼多年终不悔,三花聚顶显神威。”
结合道教修炼的图像或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三花聚顶”的意境,如想象修炼者在静谧的山林中打坐,头顶三花汇聚的景象。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印度瑜伽中的“三摩地”(Samadhi),也有类似的精神集中和身心合一的含义。
“三花聚顶”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道教修炼的理念,也反映了人们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花】
同本义。
草木花的总称。
【引证】
《汉书·张衡传》。注:“蘤,古花字也。经传皆以华为之。”-百卉含蘤。 、 杜甫《北征》-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 白居易《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组词】
花洞、 花石纲、 花朝日、 花魂、 花相、 花酒、 花气、 花经、 花历、 花口
3.
【聚】
(形声。小篆,下面是三个人,表示人多;上面的“取”,作声符。本义:村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邑落曰聚,今曰邨,曰镇,北方曰集皆是。-聚,会也。 、 《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 、 《史记·平帝纪》-聚曰序。 、 《后汉书·王扶传》。注:“小于乡曰聚。”-所止聚落化其德。 、 刘向《说苑》-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 、 枚乘《上书谏吴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
【组词】
聚落
4.
【顶】
(形声。从页(xié),丁声。从“页”,表示与人头有关。本义:人头的最上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顶颠也。 、 《易·大过》-过涉灭顶。 、 《庄子·大宗师》。释文:“本作项。”-肩高于顶。 、 清·方苞《狱中杂记》-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
【组词】
头顶;秃顶;顶光、 顶珠、 顶角、 顶颡、 顶老、 顶阳骨 (头盖骨;) 顶瓜皮 (头皮、 顶搭子 、 顶门上针、 顶虫、 顶疮、 顶发
1. 【三花】 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