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52: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52:32
放行:字面意思是指允许通过或通行。基本含义是指在检查、管制或限制的情况下,允许某人或某物通过。
放行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放”和“行”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放”有释放、放开的意思,“行”则指行走、通行。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放行”一词。
在社会管理中,放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安全、秩序和效率。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放行政策直接关系到人员流动和疫情控制。
放行通常带有一种解脱和自由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通过障碍、克服困难后的轻松和喜悦。
在日常生活中,放行可能出现在各种场景中,如通过交通检查站、进入某些场所的安检等。这些经历让人感受到秩序和安全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放行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心灵的解放:
心灵的枷锁被放行, 自由的翅膀在风中翱翔。
放行可以联想到交通灯变绿、闸门升起的画面,以及通过检查点时的轻松音乐。
在英语中,“放行”可以对应为“let through”或“allow passage”。不同文化中,对于放行的理解和应用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概念是相通的。
放行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在各种情况下的通行和允许的概念。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放行是一个重要的词汇,它不仅涉及到日常交流,还涉及到专业领域的精确表达。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