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0: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0:35
放虎自卫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释放**来自我保护”。这个成语比喻采取极端或危险的方法来保护自己,通常是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它强调了手段的极端性和危险性,暗示了采取这种方法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或后果。
在文学作品中,放虎自卫 可能用来形容一个角色在绝境中采取的极端行动,以此来突出其勇敢或绝望。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面对威胁时采取的极端自卫措施。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讨论自卫行为的极端案例。
同义词:孤注一掷、铤而走险
反义词: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放虎自卫 这个成语的词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它显然是基于古代对的恐惧和尊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各种极端的自卫行为。
在文化中,象征着力量和危险。因此,放虎自卫 这个成语在**社会中被广泛理解和使用,用来形容在极端情况下的自卫行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担忧,因为它暗示了一种极端和危险的情况。联想上,我会想到一个人在绝境中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的情景,这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问题。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次需要采取极端措施的情况。在一次旅行中,我不得不在夜间独自面对一群野狗的威胁,我采取了放虎自卫的策略,用石头和树枝来保护自己。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绝望的边缘,他放虎自卫,
用最后的勇气,面对无尽的黑夜。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荒野中面对一只**的情景,这种视觉联想增强了词汇的紧张感和危险性。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紧张的音乐或自然界中的危险声音,如风声和野兽的吼叫。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o fight fire with fire",意思是用同样的手段来对抗威胁。这个表达在西方文化中也很常见,用来形容在极端情况下的自卫行为。
放虎自卫 这个词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它帮助我理解和描述极端情况下的自卫行为。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汇,我能够更好地在不同语境中使用它,并理解其在文化和情感上的影响。
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
得缓须臾策亦妙,~且勿消。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虎】 [方言] 虎不拉:比喜鹊稍大的一种鸟,性猛善鸣。
3.
【自】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自,鼻也。
4.
【卫】
(会意。从韋币从行。甲骨文中“卫、韦”同字。意思是在大道(行)站岗保卫(韦)。本义:保卫;防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卫,宿卫也。 、 《玉篇》-卫护也。 、 《战国策·赵策》-以卫王宫。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备一夕之卫。 、 诸葛亮《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组词】
卫籍、 守卫、 自卫、 捍卫、 卫守、 卫助、 卫足、 卫侍、 卫社、 保家卫国;卫卒、 卫养、 卫从、 卫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