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5 13:09: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5 13:09:12
减灶之计:这是一个源自**古代兵法的术语,字面意思是减少军营中的灶台数量,以此来迷惑敌人,使其误以为军队人数减少,从而达到诱敌深入或撤退的目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军事欺骗策略。
减灶之计源自**古代的兵书,如《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于更广泛的策略和计谋中。
在**文化中,减灶之计代表了智慧和策略的运用,是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在复杂情况下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个词汇往往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的智谋和策略,给人一种深思熟虑和巧妙应对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减灶之计这个词汇,但其背后的策略思维可以应用于各种情境,如商业谈判、人际交往等。
在创作中,可以将减灶之计作为一个故事情节的转折点,通过角色运用这一策略来展现其智慧和谋略。
结合古代战争的画面或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减灶之计的背景和应用场景。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策略可能被称为“诱饵战术”或“伪装战术”,但其核心思想是相似的。
减灶之计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策略词汇,不仅在军事领域有着重要意义,其背后的策略思维也值得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借鉴和应用。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可以增强我们对策略和智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战国时期,韩国受到魏国的攻击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进攻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主帅庞涓急忙撤军救援。孙膑得知师兄庞涓撤军,就建议田忌采用减灶计来麻痹魏军。庞涓狂妄自大而轻敌,进入孙膑的包围圈被逼自杀
1.
【减】
(形声。从水,咸声。本义:减少,由全体中去掉一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减,渻也。 、 《广雅》-减,少也。 、 《管子·宙合》-减,尽也。 、 《韩诗·巧言》。传:“少也。”-谮始既减。 、 《左传·文公十七年》-克减侯宣多。 、 《汉书·元帝纪》-太仆减谷食。 、 清·张廷玉《明史》-为减舆从。 、 清·方苞《狱中杂记》-增减要语。 、 清·洪亮吉《治平篇》-今昔而减。 、 清·袁枚《祭妹文》-减一分则喜。
【组词】
减算、 减膳、 减了口里的
2.
【灶】
(会意。从火从土。繁体从穴,鼀(cù)声。本义:用砖石等砌成,供烹煮食物、烧水的设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灶,炊穴也。 、 《白虎通·五祀》-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 、 《汉书·五行志》-灶烟阳。 、 《礼记·郊特牲》-灶者,老妇之祭也。 、 陶渊明《归园田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组词】
灶床脚、 锅灶;行军灶;灶妄、 灶下养、 灶燎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计】
(会意。从言,从十。“言”有数(shǔ)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所以有计算的意思。本义:算账;总计;计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計,会算也。 、 《管子·七发》-计数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 、 《礼记·内则》-学书计。 、 《礼记·月令》-命农计耦耕事。 、 《国语·郑语》。注:“算也。”-计亿事。 、 诸葛亮《出师表》-计日而待。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计日以还。 、 明·魏学洢《核舟记》-而计其长。 、 《聊斋志异·促织》-蹄躈各千计。
【组词】
计会、 计口、 计度、 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