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57: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57:15
“狗吠不惊”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狗叫声不会让人感到惊慌。基本含义是指在面对小事情或无关紧要的干扰时,能够保持冷静和镇定,不被外界的琐事所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性格或行为,表现出一种超然和从容的态度。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它来形容某人在面对小麻烦时的镇定自若。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种情绪稳定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同义词:
反义词:
“狗吠不惊”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于内心平静和外在稳定的一种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语境中,成为形容人心态稳定的一个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镇定被视为一种美德。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即在面对外界干扰时,保持和谐与平衡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平静和安心。它让人联想到一个沉稳、有智慧的形象,能够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节奏和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小事让我感到烦躁,但后来我学会了“狗吠不惊”的态度,不再让这些小事影响我的情绪和效率。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喧嚣的市井中,我如那狗吠不惊的智者,心静如水,波澜不惊。”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坐在繁忙的街道旁,周围是喧嚣的狗叫声,而他却静静地读书,丝毫不受影响。听觉上,可能是一段背景音乐,伴随着轻柔的旋律和偶尔的狗叫声,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ot be ruffled by a dog's bark”,虽然不如“狗吠不惊”那样简洁和富有诗意,但也传达了相似的意思。
“狗吠不惊”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教会了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小挑战时保持冷静和镇定。通过学和应用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和。
(熙)迁魏郡太守,……视事二年,舆人歌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有蟊贼,岑君遏之;狗吠不惊,足下生氂。’
1.
【狗】
(形声。从犬,句(gōu)声。本义:犬。原指小犬。后为狗犬的通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 《易·说卦传》-艮为狗。 、 《春秋·考异郵》。注:“狗,斗之精所生也。”-故斗运狗三月而生也。 、 《史记·秦本纪》-以狗御蛊。 、 《礼记·曲礼上》。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效犬者左牵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
2.
【吠】
(会意。从犬,从口。本义:狗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吠,犬鸣也。 、 《楚辞·九章》-邑犬君吠兮所怪也。 、 王符《潜夫论·贤难》-谚云:“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组词】
吠声、 吠日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