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8: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8:38
词汇“人誉”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文雅或古风的词汇,意指人的声誉或名誉。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人誉”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声誉或名誉,即社会对个人的评价和认可。
“人誉”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雅或正式的语境中仍然可见。
在**传统文化中,个人的名誉被视为非常重要,甚至有时被认为比生命还要重要。因此,“人誉”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提到“人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正直、诚信和高尚的品德,给人以正面、积极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通过诚实守信的行为来维护自己的“人誉”,在职场或社交场合中,良好的名誉往往能够带来更多的机会和信任。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人誉”来表达对某人高尚品德的赞美,如:“他的行为如同清泉,滋润着周围的人,赢得了广泛的人誉。”
提到“人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颁奖典礼、荣誉证书等视觉形象,以及赞誉和掌声等听觉感受。
在英语中,与“人誉”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reputation”或“honor”,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性和使用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人誉”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传统文化中对个人名誉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的文雅度和深度。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誉】
(形声。从言,舆(yù)声。本义:称赞,赞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誉,偁也。 、 《墨子经》-誉名美也。 、 《周书·谥法》-状古述今曰誉。 、 《礼记·表记》-君子不以口誉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佞誉诬谀。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誉之则以为忧。
【组词】
誉人、 誉谀、 誉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