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10: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10:38
“不情之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不真诚或不恰当的赞誉。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那些并非发自内心、可能带有某种目的或不真实的赞美。
在文学作品中,“不情之誉”常用于揭示人物的虚伪或社会的不真诚。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批评某人的奉承或不真诚的赞美。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关系学,这个词汇可能用于分析人际交往中的不真诚行为。
“不情之誉”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不情”指的是不真诚或不自然,“之誉”则是指赞誉或称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真诚和诚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品质。因此,“不情之誉”这个词汇在社会交往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真诚的行为,强调真诚的重要性。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涉及到不真诚和虚伪。在思考和表达中,我会尽量避免使用“不情之誉”,以免给人留下不真诚的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同事对领导的“不情之誉”,这种行为让我感到不舒服,因为它破坏了团队中的真诚氛围。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浮华的赞美中,我寻找那不情之誉的裂缝,透出真诚的光芒。”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张面具,象征着隐藏在“不情之誉”背后的真实面目。听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种虚假的笑声,听起来不自然且令人不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sincere praise”或“flattery”,这些词汇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负面含义。
“不情之誉”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含义,强调真诚和诚信的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更好地识别和避免不真诚的行为,促进更真诚的人际交往。
今世立碑之滥极矣……其词不过乡绅不情之誉。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情】
(形声。从心,青声。本义:感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 、 《礼记·礼运》又-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击能。 、 、 《易·系辞》。虞注:“情阳也。”-情伪相感。 、 《白虎通·情形》-情者,阴之化也。 、 《荀子·正名》-情者,性之质也。 、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览物之情 、 清·黄宗羲《原君》-情所欲居。 、
【组词】
情熟、 情款、 情悃、 情热、 情肠、 情悰、 无情、 友情、 情交、 情好、 情志、 情思、 情切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誉】
(形声。从言,舆(yù)声。本义:称赞,赞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誉,偁也。 、 《墨子经》-誉名美也。 、 《周书·谥法》-状古述今曰誉。 、 《礼记·表记》-君子不以口誉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佞誉诬谀。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誉之则以为忧。
【组词】
誉人、 誉谀、 誉叹
1. 【不情之请是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