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0:52: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0:52:05
人证 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指由人提供的证据,即通过人的陈述、证言或行为来证明某个事实或情况。在法律领域,人证通常指的是目击者或相关人员的证词,用以支持或反驳某个案件中的事实。
人证 这个词源于汉语,由“人”和“证”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证”已有证明、证据的含义,而“人证”则特指由人提供的证据。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人证在法律实践中的重要性逐渐增强。
在许多文化中,人证被视为重要的证据形式,尤其是在没有物证或物证不足的情况下。在法律体系中,人证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常常是争议的焦点。
人证 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正义和真相。它可能引发对证人的信任或怀疑,以及对事实真相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需要提供或依赖人证来解决争议或证明某个事实。例如,在交通事故中,目击者的证词可能对责任的判定至关重要。
在诗歌中,可以将“人证”融入对正义和真相的探讨:
在正义的天平上, 人证如星辰, 照亮黑暗的角落, 揭示隐藏的真相。
人证 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的场景,证人站在证人席上,面对法官和陪审团陈述自己的证词。这种场景可能伴随着庄严的法庭音乐,增强其正式和严肃的氛围。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witness testimony”或“human testimony”,德语中的“Zeugenaussage”,都对应着“人证”的概念。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其核心含义和在法律体系中的作用是相似的。
人证 作为一个词汇,在法律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体现了对事实的追求,也反映了社会对正义和真相的重视。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人证”对于准确传达信息和理解复杂情境至关重要。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证】
谏正。
【引证】
《说文》-证,谏也。从言,正声。 、 《战国策·齐策》。高诱注:“证,谏也。”-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
【组词】
证谏
病症。 同: 症
【引证】
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