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33: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33:39
人行道:指的是城市街道两侧或中间专门供行人行走的道路部分,通常与车行道分开,以确保行人的安全。
“人行道”一词源于汉语,由“人”和“行道”组成,意指供人行走的道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行道的设计和功能也在不断演变,以适应不断增长的行人需求和交通安全要求。
在许多城市文化中,人行道不仅是交通设施,也是社交和休闲的场所。例如,在欧洲的一些城市,人行道上的咖啡馆和露天座位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行道常常让人联想到城市的喧嚣与宁静的交织,它既是连接不同地点的路径,也是观察城市生活的窗口。
在我的生活中,人行道是我每天通勤的必经之路,它见证了我从家到办公室的日常旅程,承载着我对城市的记忆和感受。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人行道”:
晨光洒在斑驳的人行道上, 脚步声回响在寂静的街角, 每一块石板都诉说着过往, 行人的影子在阳光下拉长。
想象一下,清晨的人行道上,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的光影,行人的脚步声和远处车辆的喧嚣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动的城市早晨画面。
在不同语言中,“人行道”有不同的表达,如英语中的“sidewalk”和“pavement”,法语中的“trottoir”。这些词汇反映了各自文化中对行人交通空间的重视和使用习惯。
“人行道”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文化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一词汇的学习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它在语言表达和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
3.
【道】
(形声。从辵(chuò),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道,所行道也。 、 《尔雅》-一达谓之道。 、 《易·履》-道坦坦。 、 《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 、 《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 《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 、 《史记·项羽本纪》-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 《山海经·海外北经》-道渴而死。 、 《史记·陈涉世家》-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组词】
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车道;康庄大道;道友、 道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