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58: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58:47
弃恶从德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放弃邪恶的行为,转而追求道德和善良。这个成语强调了从负面行为转向正面行为的转变,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或集体在道德上的提升和转变。
“弃恶从德”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道德观念,强调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社会中,其应用更加广泛,不仅仅局限于个人道德的提升,也包括社会和集体的道德进步。
在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一直被视为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弃恶从德”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社会意义,它反映了社会对于道德行为的重视和期望。
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希望、改变和成长。它鼓励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见证过一个朋友在经历了一些困难后,决定弃恶从德,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终赢得了家人和朋友的尊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黑暗的尽头,他弃恶从德,如同破晓的曙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面前是两条路:一条是通往黑暗和邪恶,另一条是通往光明和道德。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温暖和鼓舞人心的旋律来配合这个词汇的正面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rn over a new leaf”,意思是从头开始,改正错误,追求更好的自己。
“弃恶从德”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帮助我理解和表达道德转变的概念,也激励我在生活中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意识到道德行为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弃恶从德,乃与蔡通涂其榛棘。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3.
【从】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従,随行也。 、 《周礼·司仪》-客从拜辱于朝。 、 《易·坤》-或从王事。 、 《易·夏小正》-啬人不从。 、 《诗·邶风·击鼓》-从以孙子。 、 《淮南子·泛论》-禽兽可羁而从之。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组词】
从龙、 从学、 从骑、 从嫁、 从井救人
4.
【德】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德,升也。 、 《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君子德车。